水域遼闊,景色瑰麗的維多利亞港見證這座城市的百年風雲變幻,繁榮興旺,也見證了香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又常年受殖民地文化影響的香港,呈現了多元文化共融的社會現象。在被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後,香港應該重新研究和定義「香港文化」,這對促進社會認同,凝聚社會共識至關重要。

何為文化?從不同角度來看,文化的概念千差萬別。但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最先用拉丁文將「文化」定義為「靈魂的培養」,後來專指「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的人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當談到「香港文化」,您想到什麼呢?是「四大天王」「金庸古龍」亦或是「奶茶文化」「茶餐廳」?筆者認為,以上只能被稱為文化現象,並非主流的「香港文化」。香港,作為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卻又常年受殖民地文化影響的多元文化社會,在被明確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後,應該重新研究和定義「香港文化」,這是對促進社會認同,凝聚社會共識至關重要。

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水域遼闊,景色瑰麗,見證這座城市的百年風雲變幻,繁榮興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西九文化區,就坐落於維港之畔。它被譽為香港——這個東方之珠的一頂新皇冠,也是傳統與現代文化藝術殿堂。筆者有幸到訪了西九文化區,並先後探訪了位於這裏的幾大文化交流之窗: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和M+,以此來找尋香港文化的特色。

中華傳統文化是香港文化的根基

有調查顯示,香港社會95%均為華人,其中尤以廣府人為主。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香港保留完好。香港的武術文化,世人皆知,香港人可從武術中,找尋及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並認識到與内地的脈絡聯係。同樣,流行於香港的粵劇,又名「廣東大戲」,可見其與內地兩廣地區的淵源。作為兩廣港澳地區的藝術瑰寶,粵劇在2009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隨著移民的華人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粵劇被傳播到世界各地。筆者發現很多香港民眾的口頭禪均是來自於這一戲曲形式,諸如我們熟悉的「大龍鳳」「跑龍套」等等。在20世紀後期,隨著粵劇電影和唱片的廣泛流傳,粵劇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融入了香港民眾的文化基因裡。由於血脈、文化的關係,粵劇也成為了粵港兩地的文化紐帶之一。2019年1月,位於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開幕,這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弘揚和發展,也為與其他戲曲劇種的跨界別、跨地域交流提供了一個舞臺。除了武術文化、戲曲文化,中華傳統的中醫文化、美食文化等也在香港被保留完好,就連粵語中都保留著大量古代漢語的痕跡。

廣泛散播於香港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不僅僅停留在武術、戲曲方面,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香港還舉辦多個中國傳統文化節慶,如農曆新年節慶、天後誕的花炮會景巡遊習俗、中秋大坑舞火龍、中秋彩燈會及彩燈展覽等。在香港,處處體現著中華傳統的文化元素。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是香港文化的根基。

西方現代文化是香港文化的烙印

一百多年來,作為殖民地的香港,融入了諸多西方的文化元素,慢慢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香港文化。無論是繪畫、音樂、建築,美學,香港的文化中都夾帶著西方的元素。香港的節慶活動中亦包含了較多西方的演繹方式,如管弦樂演奏、話劇、芭蕾舞表演等,以及新興的流行文化,如流行音樂會、選美活動、時裝展等。在西九文化區,西方文化元素也有較多體現,比如M+大樓,自由空間等。

作為體現全球數一數二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M+以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為參觀者呈現一場充滿現代感的視覺盛宴。不僅僅是M+這樣一個全新的現代化文化場所,就連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樣的一個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聚集地,都融入了西方抽象文化的元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7號展廳展示的藝術品是來源於香港6位跨界藝術家,他們從香港當下角度,重新演藝和詮釋故宮文化。藝術家們用抽象的手法演繹了他們心中的故宮形象,有著濃濃的西式風情。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藝術品《冥冥之鐘》,靈感來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清宮機械時鐘,但是藝術家以現代機械設計回應傳統,以現代技術製作的機件,同時演繹規律及混沌兩種相對的時間。

滔滔香江水,彙聚四海風,從歷史街區到西九文化區,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從故宮、戲曲藝術到街頭音樂。一路走來,當我們回首望香港的發展歷程,令我們驚歎的不應該僅僅是她華麗的外表,更應該有她包容的態度,多元的文化。《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中央對香港的高度期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香港新一屆政府特地增設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致力與海外著名文化機構建立緊密關係、持續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歷過風雨波折,香港活力依舊,彙聚多元文化的香港在國家的支持下,將會再次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