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在需要可用的人才,還需要培養未來人才,這需要吸引優秀的中小學生來港讀書,特別是開放內地中小學生來港就讀,從格局上改變香港未來的人才格局。

8月7日下午,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以及(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在中評社香港總部會議室召開了「香港人才問題的特點與對策建議」思想者論壇。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長徐莉在會上表示,香港現在需要可用的人才,還需要培養未來人才,這需要吸引優秀的中小學生來港讀書,特別是開放內地中小學生來港就讀,從格局上改變香港未來的人才格局。
徐莉談到,在國際學校領域裡面,中國老師最愛說的一句話是:香港是最適合中國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因為香港是中西合璧、華洋交融之城。「我2007年通過專才計劃來到香港,在我的觀察中香港是一個人才的聚寶盆。所以無論哪個領域里最頂尖的人才,我們都能在香港找得到,這就是香港。從辦基礎教育來看,漢鼎書院是一個中小學一條龍的學校,在辦學的過程中發現,無論什麼背景的孩子來到香港都能找到最適合的學校,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而這就是香港,所以香港需要什麼人才呢?又該如何保持香港獨有的優勢,一個中西合璧,華洋交融的大平台,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但香港絕對不要成為另一個上海,或者是另一個北京,香港就是香港。」

徐莉亦表示:各領域中的頂尖人才香港都是需要的。無論是經濟金融、科技創新、亦或是藝術創意、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最頂尖的人才香港依然需要。疫情連續4年以來,香港流失的中小學生已經超過25萬,在今年暑假前,香港的公立中小學有9萬個學位空缺,流失的中小學生很多。當然這是一個人口流失的現象,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凡事都有利弊,這也是個騰籠換鳥的良好機會。香港一方面向海外去招募各類人才來填空缺,一方面把內地的人才視窗放開,高才通施行得很好,優才沒有數額限制了,但還有一些工作可以做得更深入細緻。

徐莉談到:“我在辦學過程中發現香港的基礎教育領域缺老師,缺優秀的老師,請海外老師來港任教,入境處沒有設置學科門檻,但是請內地老師,入境處有一個致命的局限,入境處只給內地中文老師發工作簽證,非中文學科的內地老師是拿不到入境處和教育局的任教許可,這個瓶頸要突破。海外人才是可以請,但是海外的資源有限。而內地現在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去海外留學回來,已經具備了很好的中英雙語能力,學科基礎也很扎實,如果這些人才能夠充實到香港基礎教育領域,充實到國際學校里,應該是一個香港教育格局的改變。

徐莉指出,香港現在需要可用的人才,還需要培養未來人才。博士生,碩士生這些高精尖人才可以直接來港工作。另外,亦要吸引優秀的中小學生來港讀書,特別是開放內地中小學生來港就讀,從格局上改變香港未來的人才格局。假如說有一批中小學生,他們的父母可能不是優才也不是投資移民,但是學生本身品質、素質很好,他們如果能來香港的話,是否可以考慮給他們的父母陪讀簽證。這些陪讀簽證的家長也可以在香港就業,解決香港就業人口不足的問題,在這就業方面要設一些規範和指引,看看香港哪些領域需要外來人才及人力資源,就特意打開綠色通道。

徐莉繼指,香港的中小學目前光靠教育大學培養老師是不夠的。去年有一個資料,香港公辦學校流失的教師已經超過4000人,優秀的基礎教育學科老師有大量需求,香港高等院校培養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如果願意到本地學校任教是很不錯的,待遇也不差,這是一個很好的就業路徑。培育人才是百年之計,人才的培育也需要高素質的老師,現在國際人才競爭形勢與香港的獨特優勢,我對香港充滿信心,希望香港各個政府職能部門,包括立法會能在引進內地人才方面再多放寬一些,亦希望借助這個平台一起合力呼籲。

該論壇由(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主席陳錦雲主持,與會者包括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教授王鑽開,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主管、大灣區紅鳥企業家聯盟創會會長蕭觀明,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長徐莉以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博士生彭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