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研修班活動十分充實,第一,可以跟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大咖同場學習,通過大家交流互相啟發;第二,師資都是國家級的,學習過程可謂「絞盡腦汁」,需要以更闊更深的思維去思辯;第三,參訪的點要麽是極具代表性的廣州塔、永慶坊,要麽就是像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所那樣的尖端科研單位。
三天行程以來我看到重點是「人才」,從同學的工作背景,到一路上所到之處的工作人員,再到領導分享有關南沙現行人才政策,我看到南沙作為國家級新區,起著示範作用,落實貫徹習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引才育才聚才新高地,南沙潛力無限!我看到的不只是對人才的重視,更看到的是國家的未來以及全國上下的希望,相信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不日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香港和澳門在一國兩製下實行著兩個不同的系統,但我相信會跟其它灣區城市越來越融合,創造更多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期研修班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蘇權科老師介紹的港珠澳大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通過三地政府達成共識、共同努力,最終完成這項世界級工程,讓「中國製造」這個品牌享譽世界;本期研修班中破冰遊戲就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小縮影,活動圍繞「粵港澳人才協作辦公室」主題進行品牌共創(Logo和口號),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各團隊成員在15分鐘內群策群力,共同創造出團隊作品,每組的合作成果都讓我腦洞大開,我看到的是原來1+1+1真的是大於3。

他敢為人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他的帶領下,廣州文船重工有限公司經營業務從單一的船舶軸舵件機加工,現已拓展為海上風電全品類鋼結構產品製造、大管徑厚板卷管、船舶標準舾裝件及路橋舾裝件製造、起重機成套設備製造等。企業從成立之初年營業收入從0.4億元增長至15.2億元,利潤從2014年虧損2000萬元到實現連續8年盈利。現已發展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海上風電鋼結構製造企業、橋梁鋼結構製造企業、起重機成套設備修造企業和船配舾裝件研製企業,為南沙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習心得:
我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此次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作為南沙本土製造企業,我們一直享受著南沙區政府給我們提供的各種支持和幫扶,但如此近距離和全方位的了解南沙發展規劃和相關人才政策還是第一次,這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們企業更加堅定紮根南沙、服務南沙的決心和信心。
三天的研修雖短,但粵港澳人才協作辦公室、南沙人才發展局和南沙人才發展公司的服務卻十分到位,不但向我們展示了南沙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底蘊,更讓我們有幸受到清華大學武曉峰、黃維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蘇權科教授的教導培訓,這讓我們受益終生。同時,參加此次研修班的,都是來自粵港澳不同領域、不同崗位的人才,均有特殊的代表性,都是各行業精英,是經過專業分析、篩選組成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體現了研修班組織者的良苦用心。
此次研修,讓我既收獲了知識又收獲了友誼,未來將加強各領域人才交流及業務合作,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企業,為南沙區經濟建設再添新功。我相信,在南沙區積極推動粵港澳人才協同工作和人才聚集發展的政策扶持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齊聚南沙,參與大灣區建設。開拓創新,種好引鳳來棲梧桐樹,凝心聚力,共譜灣區發展新篇章,粵港澳大灣區將越來越好!

2004年至今一直任職於「荷蘭哈斯康寧德和威集團(Royal HaskoningDHV)」和子公司「荷蘭隧道工程咨詢公司(Tunnel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TEC))」, 中國代表、項目經理、高級土木工程師,主要負責海洋工程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業務。
具有中國和荷蘭雙重學習、生活和專業工作經歷,善於融匯專業知識和項目管理能力,具有國內建築設計院設計經驗、國際公司在中國執行項目的咨詢和項目管理經驗、同時協調過過眾多中外合作的國際項目,涉及近30個國家。主要從事的項目領域有:基礎設施工程(橋梁、隧道和地下空間工程)、建築和基坑工程(低層-超高層建築,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砼組合結構,預應力結構)、海洋工程(港口、碼頭、填海、水系、船閘、漂浮工程、濱水/濱海開發等)、交通工程等。
作為TEC現場負責人,曾深度參與港珠澳大橋填海人工島和沈管隧道全過程技術咨詢工作超過十年;運用夥伴關系理念促使TEC和島隧工程設計與施工總承包單位——中交聯合體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中外夥伴關系合作,2019年10月,被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授予港珠澳大橋建設「百名建設標兵」稱號。
為港珠澳大橋服務期間,翻譯出版譯著《夥伴關系:厄勒海峽通道項目管理成功之道》,為港珠澳大橋和業界的同行們提供國際項目管理的成功經驗。
近期負責和參與的項目領域有:沈管隧道、填海工程、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氣候韌性評估、漂浮結構技術創新研究等。
學習心得:
帶著興奮和期待,和三地學員們開啟三天滿滿的行程、樂此不疲、充滿激情,學習、參觀和交流,思想融合和碰撞,收獲三天滿滿超過預期的成果,創造了個人很多的第一次:
● 第一次和粵港澳三地優秀的學員們成為同學;
● 第一次和如此多跨學科的工程師精英們,如此近距離的跨界交流;
● 第一次在如此短集中的時間內,完成大灣區如此多領域先進技術的跨界觀摩學習。
授課老師黃維教授的教導記憶深刻:“一個卓越的工程師要有良好的專業技術能力;一定的人文知識、藝術美學鑒賞能力;有點商業經濟頭腦;還必須要有跨界思維能力。”
這次研修班是對這個理念的完美詮釋和演繹,讓我們向卓越工程師目標前進的路上跨越了一大步。
三天結束分別時總有一種意猶未盡、依依不舍的感覺。“人的一生三萬天,我們相逢用走了三天”,張勁文學員金句讓大家永遠珍惜這次萬分之一的相聚緣分。
衷心感謝南沙開發區人才發展局及所有領導和組織者們,你們用獨到的眼光、卓越的組織協調能力,捕捉到人才在大灣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把南沙作為連系粵、港、澳發展的超級平臺,讓人才研修班的學習成為助力南沙的引擎,也感動第一期的學員們,感動所有臺前幕後的工作人員,大家一起為大灣區奉獻了一臺精彩獨特的人才劇。
期待南沙在大灣區騰飛得越來越高!

3月31日-4月2日,本人參加了由廣州市委人才辦指導,廣州南沙開發區人才發展局與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澳門專才發展學會聯合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第一期綜合班,通過此次綜合班的學習,主要有以下三點感想:
政府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此次學習班得到了廣州市委組織部、南沙區委組織部以及南沙區人才發展局領導的親自部署、精心安排、高度重視;同時南沙區提供了非常務實的人才政策以及貼心的人才服務,將「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號令真正踐行到實處。
研修班規格高。研修班是粵港澳三地精心挑選的來自高校或各大高端行業領軍工程師共33名高層次人才組成,由國內頂尖學府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統籌規劃研修班的各項工作,班級組成規格高,極大地促進了粵港澳三地人才交流合作。
學習內容豐富。研修班設有專題講座、參觀考察、座談交流、徒步活動等。講座豐富多彩,領域前沿;考察企業實力雄厚,智能高端;座談交流活躍,友誼增強。
此次研修班的學習,提升了個人的認知面,促進了與港澳人才的交流,為後期開展粵港澳三地的合作提供了機遇。

在投資領域,周奕伯為多家創業公司提供資金支持,並協助他們進行業務規劃,培訓和管理。對於市場趨勢和商業模式有著深入的了解,具備敏銳的投資眼光。
在美國迪士尼世界度假村遊樂園設施運營管理期間,他積累了豐富的客戶服務和管理經驗,致力於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體驗,積極引導並推動團隊的合作和創新。
在騰訊公司,周奕伯擔任過人力資源,負責員工招聘、培訓和福利等方面的工作。他熟悉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和最佳實踐,並具備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作為一名中英文雙語教育工作者,通過國際化的親身經歷,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開拓他們的視野,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本土文化並運用兩文三語的語言能力。
學習心得:
非常感恩,本人有機會參加這一次南沙之行學習考察交流,時間雖短,收獲滿滿,感恩身處在這個美好的偉大時代,年輕人有諸多的選擇,無限的可能 ,能夠遇見融入大灣區建設的機遇,特別感激廣州南沙政府提供這麽難得的機遇,搭建卓越工程師研修班平臺,鏈接凝聚港澳大灣區的優秀精英人才,歡聚一堂,互相學習,開闊視野,互相鼓勵,文化融合,非常感謝澳門專才發展學會舉薦本人成為澳門特區代表之一,參與這次研修,聆聽各界精英的分享,受益匪淺,本人此行的收獲如下:
清華大學品牌課程。我非常喜歡清華黃維教授的《培育百年品牌資產》課程。通過這個課程,我們了解了品牌資產的重要性和如何培育一個百年品牌資產。這堂課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品牌資產的概念和管理方法,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個優秀品牌的構建和管理,讓我們對品牌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對於我們未來的職業發展非常有啟發意義。
廣汽走訪考察。讓我們對汽車製造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參觀了廣汽的生產線和研發中心,看到了汽車製造的整個過程。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廣汽在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這次參觀考察讓我們對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南沙人才政策介紹。讓我們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的努力。南沙區政府為人才提供了很多福利和支持,這對於吸引優秀人才和推動區域發展非常重要。這也讓我們近距離了解南沙人才生態,更加感受到大灣區的創新創業氛圍和未來發展潛力。
政通人和,南沙先行。此次研修班作為「粵港澳人才協作辦公室」精心策劃的品牌活動,不僅讓大家學到了很多關於工程師職業發展和技能的知識,也深入了解了大灣區的發展情況和未來趨勢。再一次感謝大灣區的同仁們,你們在臺前幕後默默為此次南沙之行付出辛勤工作,向你們致敬。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人才高地,為大灣區人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性,堅信只要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一定能在粵港澳大灣區共築夢想,創建美好的未來。

很榮幸受邀參加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三天的行程也給我本人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深入了解了南沙這片正在蓬勃發展的土地。人才的引進和發展,則是區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南沙作為大灣區的重要樞紐式節點,正積極構建「人才高地」,加速融合大灣區的人才力量。我看到的是在南沙這個平臺上,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們正展現出無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創造出許多亮眼的成果。
在本次研修班中,聚集了來自粵港澳三地以及其他地區各個行業的精英和人才。對於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更是一次拓展人脈、拓展視野的機會。通過與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人們交流,不僅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還可以了解到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此外,我們通過授課、討論等多種形式,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規劃,以及粵港澳三地在不同領域的優勢和互補性。同時,我們也深入了解了灣區人才政策、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的情況,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灣區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和重要性。
當然,平臺的建設只是第一步。真正需要的是各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合作與協作,形成一股真正的「人才力量」。這種力量是不斷創新的,是不斷進取的,是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壯大的。正如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力量和中國骨氣一樣,南沙人才力量也將向全國展現灣區熱情和灣區決心,為全國各地的人才鑄造一座「開新局、謀發展、促創新」的橋梁,為推動區域發展註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最後,我相信,這片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大灣區,將會在不斷壯大的人才力量的推動下,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同時,這也將為我們每個人和南沙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空間,展現每個人的才華和價值。

2018 年回到澳門創立灝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美國最大的甘尼特報團旗下《今日美國》的國際顧問,並成為澳門文化傳播大使。同時兼任澳門科技大學和城市大學講師。在國際媒體和中國工作多年,一直深愛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傳播;公司主要業務為中外合資文化娛樂項目,包括影視項目,數字內容開發和製作,藝術文創IP運營、會展落地活動和國際發行等綜合業務。
學習心得:
“人才是第一資源”。能成為首期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的其中一員,參與本次研修班活動,這真是難得又難忘的學習機會。透過課程認識了來自粵港澳三地不同領域的32位卓越人才,進行交流和討論,讓我更深入地了解大灣區的發展和前景。通過本次研修班活動,不僅提升了自身技能,也拓展了對大灣區人才協同交流與創新的認識和理解。
“成天下之才在於教”。豪華級陣容的導師們加上豐富的實踐活動環節,在課堂上充滿歡笑、動感和智慧的碰撞,學員各展其才與導師的互動實在是一種享受。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有知識淵博的導師們帶領,啟迪大家的思維,這對我的創作進程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卓越創新,才聚灣區”。感恩在燦爛的春天裏,在南沙開發區人才發展局所有領導的組織下,粵港澳人才齊聚南沙,助推三地項目對接、合作與發展。通過這三天的課程,我深深感受到三地人才的專業和團結,大家都踴躍參與、分享,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言獻策。
最後,祝願粵港澳人才多聚多思多研,積極為大灣區融合發展貢獻力量。南沙,是一片培植好項目發芽的熱土,相信持續累積的人才勢能必將激活萬千創新主體的勃勃生機。

褚博士的主要科學研究領域包括分布式系統、高性能計算、機器學習系統、無線網絡。褚博士的科研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創新及科技基金、深圳市科技研發資金,以及華為、浪潮、英偉達等知名企業的資助。褚博士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包括IEEE/ACM Trans. on Networking、IEEE Tra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 on Computers、IEEE Tra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 on Smart Grid、IEEE Tra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EEE Network、Bioinformatics等)和國際知名會議(包括IEEE INFOCOM、IEEE ICDCS、ACM PPoPP、ICML、CVPR、ECCV、IJCAI、AAAI、MLSys等)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褚博士的谷歌H-index為53,論文引用9500余次。褚博士和他的學生曾獲得2021年IEEE INFOCOM、2021年DASFAA-MUST、2020年IEEE GreenCom、2018年IEEE DataCom、2015年BigCom,以及2010年IEEE CIT等國際會議的最佳論文獎。
褚博士是IEEE資深會員,擔任或曾擔任SCI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IEEE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ACM/Springer MONET的副編委或客座編委。褚博士是中國通信學會區塊鏈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學習心得:
短短三天的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老師們在講臺上的精彩演講,學員們在破冰會上的歡聲笑語,以及班長等代表們在結業典禮上的肺腑感言,都還歷歷在目。我們不但收獲了豐富的知識和見聞,更收獲了難得的友誼和那萬分之一的緣分。
作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我深諳人才對一個城市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性。這次由廣州市委人才辦指導,南沙人才發展局與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澳門專才發展學會聯合主辦的研修班,匯集了粵港澳三地的高層次人才,精心籌劃了一系列的專題講座、現場參觀教學、破冰活動、茶話會等研學活動,讓三十多位學員充分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並對南沙的人才政策有了切身的體會和認知。
令人難忘的是高星林副局長在百忙之中,仍全程陪同大家參加各項研修班的活動,介紹南沙的人才政策,並耐心解答學員們的各種問題。清華大學武曉峰教授高屋建瓴地對中華民族復興與中國現代化之路做了精彩演講,讓我深刻感受到國家取得今日的成就是多麽的來之不易。清華大學黃維教授給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絕倫的關於百年品牌戰略的講座,金句頻出,讓人意猶未盡,收獲滿滿。黃教授的四品理論—品質、品德、品味、品相,不僅僅道出了成就百年品牌的關鍵,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畢生追求。苑明哲班長帶領大家參觀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的各項科研成果,劉鑫宇博士對我國水下無人裝備的全面介紹,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蘇權科教授對港珠澳大橋項目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世界工程奇跡的精彩報告,都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為國家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這也激發了自己在科研工作和教育事業中為大灣區繼續努力貢獻的鬥誌。
最後,祝願我們大灣區卓越工程師研修班越辦越紅火,成為粵港澳人才協同發展的品牌項目。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工作的深度推進下,大家能不忘初心,篤行致遠,惟實勵新,以人才「活水」共促跨越發展。